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经验谈
编辑:马明 发布时间:2016-09-18 10:28:18
浏览次数:
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什么?
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应是基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探索前提下的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方式。这种小组可以是学生根据需要随机组合的,也可以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并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人员比较固定的小组。
二、小组合作学习怎么做?
1、“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理应充分地发挥“小组”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合作”的手段,真正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引下,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真正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实践意识与合作探究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要有科学性。
首先、合理编组,科学排座,使学生充分地合作
大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学生之间由于学习的需要随机自由组合的小组,有的是按学生身高编排座位前后桌自然形成的小组。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通常视班型及教室面积大小而定。在我任教的班级里是以6人为一个小组。我在编组时先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然后教师再综合男女生心理与生理差异、能力与智力差异及个性与气质差异等方面情况,进行更加合理的调换搭配。
其次、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同其他教育教学思想的贯彻一样,大家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因而,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当中,真诚地和学生探讨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倾听并敬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教师应面带微笑地走进一个个小组,鼓励学生把握机会积极地表现自己,而不应使学生因教师的到来而有所顾忌,影响原本正常的学习秩序。再者,我在带领学生编好了小组以后,引导他们给自己心爱的小组起个富有竞争力和个性化的名字。比如有起“金龙队”的,有叫“飞虎队”的,还有的叫“天马队”……学生尽情地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教师给小组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展开合作学习,使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就会撞击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和带来的成功感受。
再次、编号分工,明确责任
为进一步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的责任感,大家让小组成员互相编号,组员之间要有具体的分工。例如:可由一号同学担任小组讨论的组织者,二号同学做记录员,三号负责收集讨论所需的各种资料,不言而喻四号就成了小组的代表发言人等等。并且这种角色并非一成不变,今天的一号组织者,可能明天担任四号发言人。当然,角色与号的变更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与当天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获得小组成员的一致认可方能生效。
最后、注意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中学生的合作能力还不是很强,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大家在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里经常会出现“有的听,有的看,有的什么也不干”的情况。由于中学生的注意力参差不齐,在对合作的意义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这种“别人的发言与我何干”的认识在所难免。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意义,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要一边听一边想,特别是要把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同时学习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另外,大家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当中还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不自觉地眼着别人的问题走了,竟忘记了自己最初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先让学生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在合作中边听别人的发言边做记录,同时准备自己的发言。要善于动脑筋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展开争论和辩论,有时甚至可以跨组谈论。只要对解决问题有益的方式和行为都是允许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以平和的、心存感激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不断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有导向性和激励性
首先评价前有具体明确的要求,给学生正确的导向
比如:由于教师提前给出了具体明确的评价引导,所以学生讨论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讨论效果自然回比较理想。
其次、采用"累计积分制",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激励学生的合作兴趣和意识,我采用了“累计积分制”这种整体性的评价办法,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十分有好处。
4、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个弊端
弊端一:“小组合作学习”有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虽然原则上“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基础上的,但是因为中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价值观,总有个别学生报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不肯自己动脑子想,但凡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去找组里的好学生询问。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也不利于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这种情况,除了可通过整体性的评价机制来约束以外,还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懂得敬重别人的自由和时间。慢慢地,学生就会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尝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弊端二:小组成员的参与机会不均等
由于组员的学习能力不同,有的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故而有时有限的小组合作时间成了好学生的“一言堂”,中差生只能做听众、当陪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题实验中,要求每次小组合作讨论时,先由中差生发言,并在组员分工时设一名调控管理员,负责监督提醒长篇大论者适可而止,这样,就为每个小组成员提供了平等的参与机会,也使他们的惰性无处可逃,激发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应是基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探索前提下的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方式。这种小组可以是学生根据需要随机组合的,也可以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并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人员比较固定的小组。
二、小组合作学习怎么做?
1、“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理应充分地发挥“小组”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合作”的手段,真正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引下,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真正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实践意识与合作探究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要有科学性。
首先、合理编组,科学排座,使学生充分地合作
大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学生之间由于学习的需要随机自由组合的小组,有的是按学生身高编排座位前后桌自然形成的小组。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通常视班型及教室面积大小而定。在我任教的班级里是以6人为一个小组。我在编组时先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然后教师再综合男女生心理与生理差异、能力与智力差异及个性与气质差异等方面情况,进行更加合理的调换搭配。
其次、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同其他教育教学思想的贯彻一样,大家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因而,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当中,真诚地和学生探讨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倾听并敬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教师应面带微笑地走进一个个小组,鼓励学生把握机会积极地表现自己,而不应使学生因教师的到来而有所顾忌,影响原本正常的学习秩序。再者,我在带领学生编好了小组以后,引导他们给自己心爱的小组起个富有竞争力和个性化的名字。比如有起“金龙队”的,有叫“飞虎队”的,还有的叫“天马队”……学生尽情地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教师给小组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展开合作学习,使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就会撞击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和带来的成功感受。
再次、编号分工,明确责任
为进一步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的责任感,大家让小组成员互相编号,组员之间要有具体的分工。例如:可由一号同学担任小组讨论的组织者,二号同学做记录员,三号负责收集讨论所需的各种资料,不言而喻四号就成了小组的代表发言人等等。并且这种角色并非一成不变,今天的一号组织者,可能明天担任四号发言人。当然,角色与号的变更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与当天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获得小组成员的一致认可方能生效。
最后、注意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中学生的合作能力还不是很强,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大家在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里经常会出现“有的听,有的看,有的什么也不干”的情况。由于中学生的注意力参差不齐,在对合作的意义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这种“别人的发言与我何干”的认识在所难免。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意义,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要一边听一边想,特别是要把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同时学习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另外,大家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当中还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不自觉地眼着别人的问题走了,竟忘记了自己最初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先让学生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在合作中边听别人的发言边做记录,同时准备自己的发言。要善于动脑筋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展开争论和辩论,有时甚至可以跨组谈论。只要对解决问题有益的方式和行为都是允许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以平和的、心存感激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不断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有导向性和激励性
首先评价前有具体明确的要求,给学生正确的导向
比如:由于教师提前给出了具体明确的评价引导,所以学生讨论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讨论效果自然回比较理想。
其次、采用"累计积分制",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激励学生的合作兴趣和意识,我采用了“累计积分制”这种整体性的评价办法,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十分有好处。
4、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个弊端
弊端一:“小组合作学习”有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虽然原则上“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基础上的,但是因为中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价值观,总有个别学生报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不肯自己动脑子想,但凡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去找组里的好学生询问。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也不利于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这种情况,除了可通过整体性的评价机制来约束以外,还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懂得敬重别人的自由和时间。慢慢地,学生就会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尝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弊端二:小组成员的参与机会不均等
由于组员的学习能力不同,有的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故而有时有限的小组合作时间成了好学生的“一言堂”,中差生只能做听众、当陪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题实验中,要求每次小组合作讨论时,先由中差生发言,并在组员分工时设一名调控管理员,负责监督提醒长篇大论者适可而止,这样,就为每个小组成员提供了平等的参与机会,也使他们的惰性无处可逃,激发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