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与回报》:走出“打是疼,骂是爱”的误区
编辑:张静 发布时间:2017-04-24 08:05:13
浏览次数: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泰戈尔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学生希翼自己的十年的寒窗苦读后收获通往未来大学的一把钥匙;家长希翼自己的多年风雨无阻的陪伴后收获儿女高考报捷的喜讯;老师希翼自己早出晚归的劳累后收获学生的笑容和家长的赞许。学生、家长和老师都希翼自己付出得越多,收获得越多,最后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多是心灵的满足和自我的肯定。
可是,是不是每一种付出都会收获与你的初衷相同的东西吗?
先来看一个例子吧。
隆冬的一个夜晚,我接到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他情绪非常激动,在电话那头高喊:老师,我不要我家这个儿子了,他是个忤逆子!我为了他上学花了这多钱不说,最后他不成才就算了,连成人都难了。问其缘由,细细听来原来是老爸教训孩子的时候,孩子狠狠地推了家长一把,差点让家长跌倒。我安抚了一下家长的情绪并答应家长明天好好“教训”这个熊孩子。
第二天早晨,我看到了憔悴的甲同学,邀请他到外面来单独聊聊。甲同学的情绪很激动,控诉着家长在家里的种种“暴行”,“老师,你不知道我在家里受的是什么罪,他动不动打我,有时候还用鞋底打我嘴巴,有时候用皮带抽我后背,他在老师那里受的气,回家后全部加倍地撒到我身上……”听到这里,我感到揪心的疼,心疼这个孩子所受的一切。但是,最让我震惊的是甲同学的最后一句话:“老师,我恨他。但是我惊讶地发现我现在越来越像他了。”此时此刻,他自己已经掉下了不轻弹的泪水。
我想这位父亲的教育初衷不是这样的。
孩子出生的时候,家长希翼孩子健康、平安、快乐。等孩子读幼儿园时,家长希翼孩子听话、懂事、乖巧。等到孩子上小学后,家长希翼孩子好学、聪明、拔尖。家长根据自己的想法不断改变对孩子的希翼。如果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希翼相距甚远,家长就会羡慕别人的孩子,怨恨自己的孩子。随之而来的是,家长不断地将孩子进行比较、责怪、怨恨,甚至是暴打。家长对孩子的评价非常单一,只是希翼孩子考上大学,其他的美德和当初的祝愿都被淡化了。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的理念下,孩子如何才能成人?孩子又如何能感受到父母真切的爱和世间的美好?家长爱的是孩子还是孩子的分数呢?
曾经看到一幅《小蝌蚪找妈妈》的漫画,一群蝌蚪对着一只坐在荷叶上的青蛙说:妈妈,可找到你了。青蛙妈妈说:作业写完了吗?一群蝌蚪说:走吧,她不是大家妈妈。这虽然是一幅漫画,但画出了家长教育的悲哀。
有一首儿歌《如果爱我你就抱抱我》的歌词中这样写到:
爸爸妈妈,
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陪陪我;
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亲亲我;
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夸夸我。
孩子们要的是亲情的陪伴、赞赏和拥抱,他们的内心渴望父母的肯定、鼓励和呵护。教育过程中的确需要一定的惩罚,但一定不是体罚和暴行。家长口口声声的说:我打你,是为你好。我骂你,是因为我爱你。有些老师说:现在我打你,骂你,是因为你是我的关注对象。请问如果孩子长大了,用你们当初教的方式来爱你、来关注你、来对你好,你会感激吗?我想你会和上述故事中的家长一样,只有懊恼、气愤和悔恨了。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恶性地付出错误的爱,会收获与初衷相违背的苦果。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分数,还有真爱和美德。
周国平曾说:自爱者才能爱人,富裕者才能馈赠。给人以生命快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所以让大家自己做出爱的榜样和行动,只有真心的付出才有诚心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