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通塔下(二)
编辑:苏北阿任 发布时间:2019-01-08 09:27:30
浏览次数:
(拍照:于敏)
高中部每个年级只有六个班,教学楼那时候也只有三层,高一高二高三自下而上各为一层。楼中间有个走道通往楼后,楼后是一方两个篮球场大小的池塘。池塘里的水和隔壁的勺湖想必是连通的,偶尔会有鱼儿浮出水面嬉戏。池塘后面有一座神秘的花房,说它神秘,是因为它被铁丝网围在里面,虽然有个门,却总是关着。据进去过的同学说,里面有个温室大棚,大棚里有各种品种的花卉盆栽,非常漂亮,可惜我三年都没进去看过。
那时候高一学的第一篇课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所以在我的脑海中,总是把教学楼后面的池塘想象成清华大学的荷塘。夏日的池塘,水面有一些荷叶,还有菱角。沿着池塘,同样也有一条狭长的小煤屑路。到了夜晚,除了花房门前有盏昏暗的路灯外,就靠教室里的光照过来,才能看清脚下的路。池塘边上一座小花园里,秋虫此起彼伏地低吟,这里就愈发显得幽静。不过,对这座池塘,我一直耿耿于怀的是,每天下午两节课后,所有班级的值日生都会到池塘里淘洗搞卫生的拖把,好端端的一座富有诗意的池塘每天被学生们蹂躏着,真是大煞风景。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座好歹也算是校园风景的池塘,到了九十年代末,竟然被彻底填平了,连同池塘遭殃的还有那条让淮中学子魂牵梦萦的林荫道、学校后面中心花园后面那棵巨大的雪松。
八十年代的淮中可以算是小而美的典范,高初中加起来才30个班,教学质量在整个淮阴地区首屈一指,和淮阴中学基本是平起平坐。老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
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全是活动课。第二节课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们飞也似的冲出教室,有的踢足球,有的玩乒乓球,不爱动的女生则喜欢结伴在花园中漫步或者小坐。学校的报刊阅览室里也常常挤满了学生,记得那时候我还经常去离学校不远的县图书馆看报纸或杂志。老师们经常在篮球场上举行比赛,而四周也是挤满了观看比赛的学生。两节课后到晚饭前的这段时间,是校园里一天最欢乐的时光。
晚饭后,校园里一下子变得静悄悄的,同学们在教室里面安静地自修,似乎也没有老师到教室坐班,大家都非常自觉地温习当天的功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预习第二天的课程。偶尔有学生小声讨论,声音稍大点,就有班干提醒。不过,也有热闹的时候,学校经常停电,有蜡烛的学生点起蜡烛继续自习,没有蜡烛的便凑过来借光,还有学生到校门口的小店去买蜡烛。昏黄的蜡烛光,让教室的氛围一下子变得温馨起来。来电了,几乎所有教室都会发出“哦哦”的惊呼声,但很快又会安静下来,只是蜡油点燃后的气味很久才会散去。下晚自习的铃声响起,教室里面总有学生还在学习,直到关灯的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催促才肯离开。这时候,几乎校园的每盏路灯下面都站着学生,他们手上拿着书,口中念念有词,一直到夜深,才会各自回宿舍休息。
冬季百日长跑是淮中那时候的传统项目,的确很能磨炼意志,增强体魄。起身铃一响,大家都忙不迭地从热乎乎的被窝里爬起来,穿上球衣球裤,冲进刺骨的寒风里。镇淮楼是大家的目的地,有体育老师在那里等着大家。大家呼吸着清晨的新鲜空气,沿着西门大街、西长街、镇淮楼西路的路线一路奔跑。清晨的大街上,路灯刚刚点亮,除了淮中学生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车辆,这时候我油然而生出一股“世界是大家的”豪气。到了镇淮楼,老师会发一张卡给大家,大家跑回学校后,要将卡交给体育委员用于考勤。百日长跑一般从十二月开始,一直跑到来年,寒假结束返校后还要继续跑,前后加起来的确要有三个月。
跑步回来以后,有的同学起得晚,要回宿舍洗漱,起得早的便直接到教室上早自习。大概六点钟的时候,食堂开饭了。
我上高一的时候,学校还没有餐厅,每天都有大个子男生到食堂将粥桶抬到教室门外,女生或者小个子男生则负责端菜盆,每天都有负责分粥分菜的,后来学校有了餐厅,但还是四人或六人一组围着放菜盆的桌子站着吃饭。淮中的伙食和朱桥中学比起来,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铝制的蒸饭钵照例是上面一层硬硬的盖子,里面夹杂着数量不一的米糠,大多数时候同学们都会将上面的一层拨去,虽然被老师看见了会批评浪费,但几乎所有人都这么做。春节后,也是一律的咸菜烧豆腐。
伙食不好的时候,大家也会抗议。抗议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一起敲手中的饭钵,餐厅里顿时一片喧哗。这时候,司务长就会弯着腰,低眉顺眼、一脸诚恳地出现在餐厅门口,跟大家说明,并保证改善伙食。司务长姓李,他儿子高二高三和大家同学,因此大家常常沾光到教师小食堂窗口去买一些肉菜来解解馋。高三的时候,我和好多同学已经不在学校食堂订午饭了,每天中午放学到学校对面的益寿斋或者西侧靠近勺湖公园的食品企业小吃部,五毛钱可以买一份饭、一碗油渣烩豆腐,既能填饱肚子,又有油水补充营养。
三年里最丰盛的一次,应该是高考结束那天晚上,学校食堂做了好多菜,让大家端到教室里面尽情享受。这最后的晚餐吃罢,大家将各奔东西,而那时候的我,没心没肺的,只管享受盘中美食,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