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搏官方

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亚搏官方 > 师生天地 > 师生作品

与圣贤同行 伴明月成长

编辑:刘洵 发布时间:2019-09-17 10:23:09 浏览次数: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中秋刚过,在大家欣赏精彩中秋晚会的同时,也会有同学去欣赏那悬于天空的一轮明月吧!从幼儿园时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小学时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再到初中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现在到了高中时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月亮这一特殊意象似乎一直陪着大家一起成长,而与月亮相关的历代圣贤也一直激励大家一路向前,所以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与圣贤同行  伴明月成长》。
  中国人对月亮有着深厚的情感,千百年来,人们望月书怀、月下寄思,而历代圣贤的思想火花也得以绽放。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李白踏月而来,岳飞驾云而至。李白说过“行路难”,但他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看红尘,走着辞别故友。翰林遭贬,流放夜郎,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同样,久经沙场,英勇杀敌,面对流言、罪名、怀疑、离间的岳飞依然赤胆忠心,精忠报国。以一腔热血演绎着悲壮的“还我河山”。
  大家现在也正如他们一样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求学之路漫长而艰辛,大家也会被失败流放,也会被分数痛贬,但无论何时,请看头上那一轮明月,勿忘求学初心,不违自己灵魂,踏实奋进才会光照万里。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语义浅显直白,但富有哲理,包含着最浅显的相对论思想的诗的编辑便是在月光下成就才名,在月光下格物致知,又在月光下悟得天道的大圣人,被誉为五百年来第一完人的王阳明。
  王阳明12岁时在课堂上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人生的第一等事是什么?”老师回答:“当然是读书登第考状元啊!”王阳明道:“恐怕未必如此。”老师反问:“那你以为呢?”王阳明答道:“做圣贤。”大家都知道,周恩来总理12岁时在课堂上也展示了他的胸怀和抱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见伟大人物必然会有伟大的志向。
  然而,怎样才能做圣贤呢?北宋张载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这些对于12岁的王阳明来说太过遥远,于是他开始了漫长探索之路。
  王阳明在拜读了朱熹的全部著作后,废寝忘食,不惧风雨,不论是烈日中天,还是皓月当空,他都面对竹林苦思“格物”之理。七天七夜后,因体力不支以失败而告终,大病一场。后来因弹劾大太监刘瑾而被廷杖四十,打得遍体鳞伤后关进诏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在这阴森可怕的诏狱中,徘徊在生死边缘的王阳明从窗口看着那一轮明月,内心却逐渐光明起来。
  出狱后的王阳明被贬去贵州龙场做驿丞。途中他靠着在狱中悟出来的智慧一次次躲过了锦衣卫的追杀,到了龙场。当时的龙场,荆棘丛生,时有瘴气,土匪横行,苗人排异。王阳明让随从凿了一口石头棺材放在半山腰,白天去处理各种困难,晚上躺在棺材里思索圣贤之道。
  终于有一天,在一个风雨之夜,一道闪电划破长空。阳明先生从棺材里站起身来,放声长啸,这啸声照破山河万里,照破历史的长夜,照破了漫天乌云。然后云破风清,明月悬空,阳明先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此时此刻,五百年来思想史上最伟大的心学诞生了。阳明先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没有心学,就不会明代后期的东林党人,也不会有日本的明治维新。大家有许多同学毕业于新安小学,新安小学是陶行知先生提议创建的,而“行知”二字就出自阳明心学的精髓“知行合一”。
  从阳明先生的故事中大家可以知道,任何伟大人物的成长都离不开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远大的志向
  然后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排除万难,砥砺前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词大会才女武亦姝的“月”字飞花令可谓精彩绝伦,今年武亦姝以613的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可是很少人知道她小时候是个厌学的孩子,但最终她以业余的身份战胜了靠诗歌吃饭的对手。这不是机遇,也不是巧合,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付出。
  月光永恒,圣贤常在,月亮的历史便是经典的历史,便是学问智慧的结晶。希翼大家大家能从传统学问中濡染灵气,与古人对话,与圣贤同行,净化大家的心灵,提升大家的品格。
  我的讲话结束!谢谢大家!
 
  刘洵
  省高考先进个人
  市周恩来班班主任
  校教科室副主任
  校高一1部副主任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