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差”与外部评价有较大关系
新华报业网讯
智力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环境、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为什么会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面对同样的课业负担,为什么有的学生兴趣盎然,而有的学生兴味索然?这是教育工编辑们普遍感到的困惑。为解开这些困惑,南京市教育部门组织专家进行了国内以往鲜有涉及的学生学习力研究。初步研究成果在近日召开的首届“中新中小学校长教育论坛”上一发布,就引起了与会人士的高度关注。 此次研究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智力水平相似的32名学生,以在校成绩为参考分为学优和学困两个班,由同样的教师实施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状态的差异耐人寻味――
心理课上,老师组织“多元智力大比拼”游戏,要求学生分别模仿一套动作、一段戏曲。结果在同样的条件下,学优班学生无论是在动作、乐曲的完整性、精确性方面都明显好于学困班的学生;学困班学生明显更活跃,他们常常在老师结束示范的第一时间就积极要求尝试,而学优班学生则更多地是仔细琢磨后再表现。
语文课上,老师布置用比喻的方法形容一件事物,学优班学生的比喻涉及9种事物,而学困班学生的比喻涉及事物种类多达21种,他们在以想象为核心的发散性思维广度上差异明显。
数学课上,用扑克牌玩算24点游戏。两个班的学生在计算速度、方法上并无显著差异,少数情况下学困班学生的计算速度略优于学优班。
参与研究的专家发现,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力特点,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性学习能力更强,在思维习惯上表现为更愿意深思熟虑后再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的任务意识强、态度认真。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课堂学习投入程度、思维的活跃性、课堂的参与程度等方面并不逊色,甚至在思维的发散性等方面略优于成绩好的学生,但在学习中表现为观察不够准确、精细,解决问题时更冲动,缺乏深入思考的习惯。同时,完成作业的任务意识不够或是作业比较马虎成为学困生较突出的特点。
对此,南京市教科所姚慧老师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力发展的因素除了学生个体情感因素、原有学科常识的积累、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方法等,不可忽视的还有来自外部的评价,它会对学生的自我判断带来较大影响。由于目前的教学评价内容与形式明显有利于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使这一部分学生总能得到较高的分数,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与良好的自我判断,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力整体水平的提升。而那一部分模仿性学习能力弱、发散性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由于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经常得不到积极的反馈,进而产生“不如别人”的自我判断,对他们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兴趣的提高等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促进学生特别是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学习力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元的评价指标、强化正面评价非常重要。
“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帮助他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持续有效进行学习,这是一个长期被忽视而恰恰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新课题。”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表示,南京的学生学习力研究刚刚起步,他们将投入专项资金开展一项长线研究,下一步把样本学生扩大到100名,由教育学、家庭社会学、医学、遗传学、脑科学、心理学、行为学等方面专家组成一个跨学科的科研团队,对样本学生的学习力发展状况进行20至30年的跟踪观察和研究。
(记者 任松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