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搏官方

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亚搏官方 > 学校德育 > 教育札记

俯指波涛更从容——唠唠叨叨话教研

编辑:李左 发布时间:2019-12-25 13:06:31 浏览次数:
        组里聪明能干的“小杆子”,几年前就跟我说,李老师可以把桌面上的旧书扔了。可我看着这些跟着我从老校区到新校区辗转了好多间办公室的发黄的书本,心里不大舍得,偶尔翻翻,觉得无意中似乎有一种“脉”在。      
  许多年前,集体备课的时候我说过,上课和写文章起码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要把中心意思表达得“靠谱”。记得二十年前学校组织几个人为教育局写一本宣讲周总理精神的小册子,我的任务是写“自强篇”,我写了一句“进入信史时代”,那时候稿子全是手写,交的自然是“手稿”。等那本小书印发下来,“信史时代”被打成了“信息时代”,意思就变了。看来要把“意思”表达好有时还是颇费一点“周章”的呀。
  今天,这篇拙文的题目就让我不满意,怎么也拟不好,本来是年根岁底突然想起跟教研扯上关系的二三事,唠叨唠叨,但如果以“教研”为题又感觉太“正式”。无意中忆起一句“静悄悄配唠唠叨叨”,不如题目就叫“唠唠叨叨小札子”吧。想到老早以前我是要求大家办公室做到保持安静的,也算是“配”了,而“小札”则是“一篇小文留给自己看”的意思。
  说起来当“组长”也“有年头”了,要是算上刚工作不久就当年级组长,更是远了。不过回想起来“教研层次”最高的也许是当了一次高考阅卷的题组长,提前两天去跟南大教授“零距离”了一下,面对面吃了一回饭,请教了一些问题,接着在一天半的时间里,按程序讨论交流完成规定事情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出题思想”和“答题标准”的领会。
  师者仁心,教研竟也和“仁”有关。“未知,焉得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两千多前鲁南平原的“杏坛”旁某棵老槐树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每次聊这些话题的时候,也是在进行“教研活动”吧?教研之效在于清心“笃志”,“在情怀里市侩”是期期不可的。
  2005年的一次国旗下讲话后,姜主任对我说“听到你从高考卷说到课堂改革,我就知道成功了”。她随后把省教育厅的一份关于教学的新文件拿给我,要我对照红头文件把国旗下讲话的稿子改一下寄出去发表。在学校大会发言、上校报、面对校园电视采访镜头拍表扬短片,这些对我来说在老校区就有过几次了,每次“露脸”也多少都与“教研”相关。教师“那点事”哪件不能与教研扯上关系呀?教师与教研就如风车与风、水长与山高,吃个生蚝要蘸个酱料,是自然到很自然的了。
  送走06届高三随即接手07届高三的时候,有个叫卢毅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高一分科时选地理吗?”我朝他看,他说:“就是因为听了你国旗下讲话后决定选地理的。”我问:“为什么?”他说:“老师你那篇讲话里对地理课的不少说法吸引了我。”按姜主任的指示我那篇《国旗下讲话》讲的主要就是“教研上的事”,因为那时候“课改”的风已经开始刮过来了。没想到竟是听者有心,无心插柳倒成就了一段佳话。2007年卢毅从史地班顺利考上南审,几年前的一个暑假我在南京帮朋友开车的时候,师生俩碰面又提到这事,相谈甚欢,喝了不少酒。卢毅现在南京交通银行,干得不错,“居处恭,执事敬”,感觉他身上似乎传承了一种“脉”。
  巧的是正好十年后又作了一次国旗下讲话,又被一些学生记住了,有学生在文章里写道(学生说的孩子话,不必当真,笑笑而已):“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威名赫赫的大史地男神左爷的国旗下讲话,当时老师围绕了三句话来阐释他对学习的看法"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时我很有感触,后来便把老师的这篇国旗下讲话抄到了摘抄本上,有时心浮气躁的时候我会拿出来看看。”不过这篇《讲话》说的已经是“教研”后的事了。“绘事后素”,有好的教研做底子,学习也会更精彩。
 
 

 
  十多年前,学校举办对外展示活动,领导说本市、外市都要来不少人,地理就“安排”我“出面”了。我对照“新课改”,忙活了一阵子,请组里同仁听了两次试讲的课,请他们提意见。那时候,听评课之类活动“人一喊就到”,比吃酒饭还齐。看了郑老师写在听课笔记上的建议,很受益。郑老师字“善”,我把那本听课笔记要过来收藏了。分部之后每次学校开会,左右邻座都是“一部的”,还像以前一样,彼此轻松自然地互相交流谈教学也说说笑话,跟与空壳子的那种“硁硁然”撑样作态的说话是不太同的。办公室后来又几经变迁,只有几样东西一直带着,不舍丢弃,也包括郑老师的那本听课笔记,似乎不知不觉中还是因了精神上的一种“脉”。
  等到市内外“来了那么多人啊”的那天,自我感觉一切顺利,课堂按事先设计好的一步一步展开,“通顺流畅,踩点准,气氛活,形式也较新,高效实在”。课堂上有学生直接跑上讲台“讲解”,有的还主动上黑板画图,赢得了好评。时间过去这么多年了,有专家老师听完课对着我竖大拇指的情景我怎么就记得那么清楚的呢。
  2007年冬,学校和沭阳中学开展交流,主要活动是每校每科派一个老师与对方学校老师上一堂同题异教的公开课,领导又“安排”我“出面”,我理解就是两校PK了,又忙了一阵子。
  终于到沭阳中学了,甫一下车就看到雪松,“灵机一动”折了一支夹在本子里。晚上徐校长对我说“你不准备也比他们上得好”,领导的鼓励让我的课上得更“自由”起来了。课上我拿出雪松枝让学生体验什么叫针叶,一堂课学生兴奋,我亦高兴。用沭中一位老师话说“听这堂课是一种享受”,我知道这是溢美之词,但回来第三天居然梦里再现了“彼情彼景”,翌日清晨就“当拂面寒风口占”了一首打油诗。两校评课交流的时候,我引用了刘禹锡的“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来阐述对新课改的思考。
  沭阳行,印象中大家都特别兴奋,那天几个校长对着我笑,我没在意把酒喝“高”了,以至于王校长笑夸我的时候我抓着他的双肩使劲摇晃表达“谦虚”。沭阳的同学晚上留我继续喝酒,看着学校车子开出沭中大门,我赶紧打电话请“智大”等同学老友来“救驾”,“智大”接到电话大寒天的傍晚找车找人赶到沭阳的时候已是夜里了。添酒回灯重开宴,酒酣夜别虞姬故里。因这次愉快的经历,我把那首打油诗发在了“淮中在线”上。教语文的杨老师看了“淮中在线”后说我的“序”写得好,看来诗就“呵呵”了。
  现在想想那些年我是不是成了开课“专业户”了?弄得在学校大会小会上发言。高三对区里开公开课,获得优胜证书。老早我的师傅就跟我说过:听课行家的那些赞扬的“面子话”不必在意,要在意人家的“建议”并认真订正。师傅的话我记住了,以至于年少轻狂的时候给人评课,能一下子提十几条“建议”。不过,有次高三督导市教研室张主任听完我课的那几句“非常好”的评语,我还是记录下来发在QQ空间里了。
  “非常好。思路清晰,内容多却很简洁、实在,严格遵循考纲,定位非常好;思路点拨、方法引导——图怎么读、题怎么审,非常到位;从头到尾关注学生的学,把学生放到突出地位,我走过不少地方,能把学生像这样调动起来的很少,氛围非常好;全体学生状态非常好,参与积极非常好,学生与老师同步,是一节很有内涵的课堂,体现老师底蕴很深,非常值得学习……”
  这些评语当老师的都不陌生,实在是没啥可“炫”的。可我没有别的多少爱好,也不喜欢借喝酒来招摇,发到QQ空间算是对自己辛苦一阵子的“犒劳”吧,“只求为你们留下最好的时光”,也算是“为自己绽放”一回,呵呵。后来在教研组里,张主任评价我的课是“基于学的,基于考的,基于练的,基于能力素养的”,这几句话就偶尔被我拿来用作教研活动时的说词了。
  2014年我再次“以教研组长”被学校指定对外开课,我请老陈、桂文听试讲、提宝贵建议。在我看来,开课不是简单的事,从初步设想到材料准备,从深研课标、教材到结构创意,从试讲研讨到设计修改,从学科哲学到“最近发展区”,从小组建设到活动安排,从校本到生本……问世间课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设计几堂课不叫你的发线添两根“白雪的痕迹”是过不去的。所以,我在一篇小文里说“刘老师由一个俊朗的小伙到顶起了白发,敦厚有才,是真正的老师”。经历过的人感受是差不多的吧?那是一种淬火的过程,一次次的淬火锻打,才可能有一次次的领悟突破,对“课是什么”也才会有一层一层深刻的理解。
  大概鲜有天生就能上好课的人,集体备课的时候,我是会拿写文章来说课堂教学的。一堂课就如同一篇文章,如何选材取舍,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突出主题,如何把控目标达成,倒叙插叙、主线暗线如何设计……“大学”考虑到了,还要考虑“小学”:教学组织的板眼爽利、教师语言的科学凝炼、活动设计的精彩适当、形成性板书的巧思建构、起承转合的自然清新、课程资源的智慧运用……不朝着“如椽大笔”般的功夫去修炼,是不大容易玩得很“溜”的。到现在我有时还会感觉自己课上得“生涩”。
  现在想想对“徒弟”的要求是有些“苛刻”了,可能还是一种“脉”的延续所致吧。
  有次小F老师请我“引导”,我连听了三堂课,前两堂课让我不太满意甚至有些生气,语气上估计也不好听了,我还记得小F因为着急脸上流的汗。偶尔还会跨年级找到我,问这问那,已经记不得我当时说的什么了,反正也不管人家烦不烦就长篇大论地说了不少“体用”的话。
  但凡分工出卷,出好了必须给我看过再拿去印,小J老师的试卷退回去两次,小J“没办法捏着鼻子”改了两次,第三次改好发给我,我改完连夜要求小J再拿出“成品”。小R老师的卷子用外地考过的原题,当然要改,自编的选项又让我不满意,我说A项B项没有层次感,思维在一个阶层上,太平面化,没有技术含量,格式也不规范好看,答题纸划线不齐……
  唉!现在想想,真是有点为难人。如今这几位青年老师凭着自己的努力都成了教学教研的骨干,有的担任高三备课组长,有的已经是区兼职教研员、区教育局试题命制评估专家了,不知道“一课三听”的旧事还记不记得呢。
  为了打造“有一种神奇叫课堂”,前几年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探讨“高效课堂模式”,2部地理教研组“整”出了一个“六步双向小循环”。报课题的时候,1部的两个“小字辈”跑来问我,我想了个题目:基于优雅课堂的地理教学设计。分部后,来往少了,但1部有些年轻人倒不把自己当外人,什么招呼不打就“推门听课”。
  在一次两部会课的评课小结中我说:“今天我看到了温柔的力量,这是审美的力量、优雅的力量。”我把两个部两位开课老师的课件要过来看,想着从中找出蕴藏着的这个力量。此后就比较关注“审美课堂”了,这个课题就是这么来的。课题组几个人也忙了一阵,终于结题。前些天出试卷,翻了电脑,竟看到了当时的结题报告、小论文什么的,倒也留下了一点有趣的回忆。
  结题报告里有这么几句:
  优雅课堂是“一个呈现着美丽、稳定而有序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内容与形式的安排都做到错落有致,导入、探究、展示、解惑、拓展层层推进,教师搭台、学生活动、多媒体辅助环环相扣,张弛有度、节奏感铿锵鲜明。优雅课堂应该具备以下特色:严肃而又活泼,精致而又高效,透彻而又轻快,规整而又顾盼生姿,既有“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效率、“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却如月”的精熟,又不失“天光云影共徘徊”的逸致。
  优雅课堂是通过“师之雅”激发调动学生,通过“气之雅”营造教学氛围,通过“行之雅”达成三维目标,通过“生之雅”到达素质教育彼岸。优雅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理念。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使这一模式、理念得以清晰化、概念化、初步具有可操作性,并使之逐步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优雅课堂是着眼于在课堂上通过美好的体验获取常识,是润物细无声。高效课堂和优雅课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低效谈不上优雅,而优雅能为高效提供另一种动力和支点。
  “优雅”是一种内在与外在的矛盾之中的和谐,是一种人生观和生活态度,一种举重若轻的姿态,优雅从学问的陶冶中产生,也在学问的陶冶中发展。“优雅课堂”是一种以课程内容为中介,通过师生双方愤与启、悱与发的灵动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的活动。高中地理优雅课堂教学研究,旨在探讨高中地理教师在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相关的环节更“优”化,相关的过程更“雅”致,使之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功效……”
  现在再看这些话,真有点“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感觉,说实在的,一线老师的课题研究还是“小切口”好。教研的本位性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务虚与务实的结合,是不断把边界变成常识又对常识进行反思批判的过程;教研的联系性是在“加法”与“减法”之间找平衡点、临界点,为来为去为的是效率;教研方法论的基石是课题研究,教研成绩既要用教学成绩来展示也要以课题研究成果来体现。教研还讲究“整体性”,一届三年如何稳打稳扎、螺旋上升式推进,积累到一定厚度深度,自满而更虚怀,自信而更谦逊,就培育成了具有一定稳定性特征的一种学问。
  多年前搭班的一位分管教研的领导曾给我开了长长的书单,看来“写”的前提还是“读”。可我虽然老是“忙”得睡眠不足,但终究还是没能读多少书,更少有论文立世,对于一个自诩为“读书人”的教书先生来说不能不说是遗憾。从老校区时的“教学明星”、“十百千”到现在,家里放着的一大摞不同样式和用途的红皮证书说明了曾经的“过往”,但真的觉得还有很多没做的、没做好的。荣誉年年有,清香在心头。“教研这事儿”自然是心头之重。可教研“不是你说有就能有”的,教研要的是有“心”,是要更纯粹一点才能做好的吧。
  记得老早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木匠连抽屉背面都非常用心细致地打磨,有人对他说抽屉背面做得再好也没人知道啊,木匠回:“我知道。”其实教研也是要有这样一颗心的,这个话题说开了就很长了。但不管怎么说,还是觉得一个组里“魃魈魁鬾魑魅魍魉”不要有,纯粹一点、亮堂一点的好。
  办公室的隔壁老师正在讲课,我听到一句“山形依旧枕寒流”。有些东西不会随时间消逝,那是一种“脉”,“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
  记得几年前的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我“感言”了一首打油诗:“盛世盛典淮中园,师生兴会喜空前。风好正是鼓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时光正往深处走,春雨惊春清谷天。星光不问赶路人,继续加油噢。”十年前的物地班,有高考理科前三名的王莹上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硕连读的,我曾对学生们说“栀子花开多少朵,大家班就有多少同学考上理想大学”。今年班级门前的两盆栀子花又绿油油地茁壮了,有望明年开得更茂盛呢!
  许许多多的年过去了,我把自己给了你,我永远也只能“冷暖不弃爱你如衣”。过几天又新年了,姑且以随意想起来的几个小片段来“打赏”一下自己曾经历过的“教研”,并对你说:谢谢!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